宏观经济学鸟瞰

  • 研究对象:整体经济行为

  • 个体行为的总体成果

  • 不是研究特定部门或特定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

  • 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

  • 基本研究方法: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

  • 收集不同时期、不同国家有关收入、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变量的数据,尝试构建有助于理解这些数据的一般理论

发展历程

凯恩斯革命

  1. 系统收集、处理总量数据,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科学基础

  2. 对经济波动的系统研究

  3. 始于1929年的“大萧条”

  • 凯恩斯《就业、利息和货币通论》(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, Interest and Money)

有效需求:总需求(aggregate demand)

  • 构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要素
  • 乘数,解释需求冲击如何被放大以及如何导致产出更大的变化

  • 流动性偏好,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称谓,解释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利率和有效需求

  • 预期在影响消费和投资方面的重要性,动物精神,即预期的变化是造成需求和产出变化的主要因素

凯恩斯主义的发展

  • 新古典综合(neoclassical synthesis):整合凯恩斯思想和古典思想
  • IS-LM模型

  • 用数学语言对凯恩斯的观点进行表述

  • 预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

  • 缺少对价格和工资的调整

  • 消费理论:持久收入在消费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

  • 投资理论

  • 货币需求理论:基于流动性、投资报酬率和风险发展不同资产之间的选择理论

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(争论)

  •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(的效果)

  • 凯恩斯强调,治理经济衰退中财政政策优于货币政策,IS曲线非常陡峭,推论货币政策作用不大

  • 弗里德曼、施瓦茨考察货币史发现货币政策非常有效,可以解释大多数产出波动

  • IS曲线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陡峭,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产生效果

  • 菲利普斯曲线

  • 失业和通胀之间存在可靠的交替关系

  • 失业和通胀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交替关系:违背基本的经济规律

  • 宏观经济管理模式(的作用)

  • 凯恩斯主义: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相机决策;经济学知识可用以稳定经济,政策制定者能够做正确的事情

  • 弗里德曼质疑政府的良好初衷未必能可信地做正确的事情,建议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上采取固定法则

理性预期批判

  • 危机(20世纪70年代)
  1. 经济生活中发生石油危机
  • 滞涨(stagflation): 高失业和高通胀同时存在

  • 石油危机是一次不利的供给冲击

  1. 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质疑凯恩斯主义
  •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石油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漏洞:忽略预期影响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的全面含义

  • 解决办法:人们基于目前所有的信息理性地做出预期

  •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遭到严重破坏(经济活动主体是理性的,其预期也是理性的)
  1. 卢卡斯批判(Lucas Critique)

如果政策发生变化,人们会基于新的政策形成预期,其行为也会发生变化,从而导致原先
的宏观经济(计量)模型可能会对在新政策下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出糟糕的指导。

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菲利普斯曲线

  1. 理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

凯恩斯模型中,由于价格和工资将沿着菲利普斯曲线缓慢调整,产出是缓慢而不是迅速调整
到潜在产出水平。

  • 卢卡斯:供给和价格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资制定者对通胀的预期方式,一旦我们
    假定工资制定是理性预期的,调整可能快得多
  1. 最优控制与博弈论
  • 凯恩斯主义采用的(宏观经济政策)分析工具,最优控制等,忽视了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
    与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动

  • 理性预期的第三个含义:如果经济活动主体是理性预期的,那么政策通常是政策制定者
    与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博弈

  • 采用博弈论研究宏观经济政策

理性预期的整合(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)

  • 消费随机游走假说(Random-Walk Model of Consumption)

理性预期引入到消费研究领域:如果消费者是理性预期的且非常有远见,那么对于下一年
消费的最好预测就是今天的消费

消费的变化难以预测:消费者只有得知有关将来的新信息后才会改变消费行为,但将来的
新信息是不可预测的

  • 工资与价格的交错调整(staggered price adjustment)

工资和价格的调整过程不会出现突然的同步调整,而是交错调整,可能是缓慢的

即使经济活动主体是理性预期的,产出也是缓慢调整到其潜在产出水平的

政府有效需求管理的有效性并不依赖于理性预期的假定,而是依赖于市场瞬时出清的假定

  • 政策理论

博弈不仅存在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活动主体之间,也存在与政策制定者(政党、央行和
中央政府,或不同国家政府)之间

当前发展

  • 新古典主义,新凯恩斯主义,新增长理论

  • 实际商业周期理论(real business cycle, RBC):经济体的产出通常处于其潜在水平,
    因此所有波动都是源于潜在产出水平自身的变动,而不是源于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。

  • RBC强调经济波动的根源是技术进步

  • 新凯恩斯主义(New Keynesians)

以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为基础构建严密可信的工资、价格粘性模型

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、信用市场的不完全以及名义刚性(nominal rigidities)

由于工资和价格决策的交错,产出会偏离潜在水平很长一段时间;

菜单成本理论(menu cost): 即使改变价格的成本很小也会导致交错的价格调整,产生名义价格刚性

  • 新经济增长理论(new growth theory)

经济体增长速度取决于技术进步速度,决定技术进步的因素

规模报酬递增在增长中的作用,有效地分析框架

微观经济学

经济学家如何思考

  • 经济学家最基本的工具:数据、术语、思考问题的方式;利用这些工具构建模型(model),
    用数学术语清晰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。

  • 外生变量(exogenous variables):模型中给定的变量

  • 内生变量(endogenous variables):模型要解释的变量
  • 模型界定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

供求模型

某种商品的竞争性市场,市场需求曲线单调下降,市场供给曲线单调上升,交点为市场均衡点。

  • 内生变量:对应价格为均衡价格,对应商品数量为均衡交易数量

  • 外生变量:消费习惯、原材料来源、技术水平、政治法律等的变化,市场规模或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等

  • 需求膨胀:需求方购买商品的愿望和能力增强,商品的需求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增加;
    需求曲线向右平移,会导致市场均衡点上升,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同时上升

  • 需求收缩:需求方购买商品的愿望和能力减弱,商品的需求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下降;
    需求曲线向左平移,会导致市场均衡点下降,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同时下降

  • 供给膨胀:供给方出售商品的愿望增强,商品的供给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增加;
    供给曲线向右平移,市场均衡点下降,均衡价格下降,均衡交易量上升

  • 供给收缩:供给方出售商品的愿望减弱,商品的供给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减少;
    供给曲线向左平移,市场均衡点上升,均衡价格上升,均衡交易量下降

从微观到宏观

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基本行为一致

  1. 试图在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

  2. 试图通过加总经济体中微观主体的所有决定来解释整体经济行为

  3. 通过手机分析数据,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学模型是否与现实一致

基本假定

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可以迅速调整;市场可以自动走向供求均衡,市场迅速出清

现实中存在工资和价格缓慢调整的情况,价格黏性

  • 价格并不总是黏性的,最终会随着供求的变动而变动;这一假定可以描述经济体的长期趋势

基本模型

  • 总需求(aggregate demand, AD):在货币政策、财政政策以及消费者信心不变的情况下,
    每给定一个价格水平,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状态时的产量水平

  • 总需求函数(aggregate demand function):Y = D(P),经济体中价格水平P,总需求量Y

  • 总需求曲线(aggregate deamnd curve)

其它条件不变(ceteris paribus):除价格水平之外其它与经济体的总需求相关的条件都保持不变

  • 总供给(aggregate supply):在经济体中,对于每一既定价格水平,厂商愿意提供的产量

  • 总供给函数(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):Y = S(P)

  •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。其它条件发生变化(技术进步等),生产能力提高时总供给曲线向右平移

  • 在短期,价格是黏性的,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线

  • 通常情况下,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